close
製茶在中華文化中已有千年歷史,過去製茶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及老師傅的經驗,然茶產業正面對全球氣候異常、人力結構改變、老師傅手藝無以傳承等狀況,堅持要在製茶老靈魂注入新生命的台灣農林公司,正與資策會攜手,進行一項從未有過的實驗,將最新的數據分析技術,導入已有千年歷史的製茶產業。



因公務需要我經常考察全球茶園,目前全球最大產茶國在中國大陸,其次是印度,再來是肯亞、印尼等地,這些地區的茶園,產量大、土地利用率卻不高,主因是當地的土地及人力都便宜,因此對效率追求不高,且對環保及食安重視程度也不及台灣。

台灣地狹人稠,對食安環保的意識與重視日益提升,台灣農林思考的是,如何能夠在有限的單位面積、創造最大產能,並兼顧環保與食安,樹立農林成為台灣綠色茶產業的典範。台灣農林是上市公司,考量股東權益、經營績效的同時,要如何呈現管理效能就必須仰賴資訊系統的導入。

傳統茶區土地面積有限,都仰賴經驗傳承,不論土壤特質、茶樹品種,以至於種植過程所遭遇的蟲害、病害或水量水質管理,都記在農民腦中,不過一旦土地放大,就難以管控。台灣農林於屏東內埔鄉的老埤農場總栽種面積,逐年擴展開來,去年80公頃,今年已近200公頃,預計2020年完成全台最大單一面積500公頃的茶葉產區,要如何透過數據來瞭解每天園區的實際工作進度,降低現有農業管理資訊落差的問題,達到農場管理更加數據化、智慧化的目標,因此決定與資策會攜手,透過系統導入,除了可以隨時追蹤人員的工作安全與效率,並可累積大量作業資訊,作為後續流程改善與施作決策依據,讓農林成為全球第一家運用農業資訊分析技術,進行茶葉生產與製造的公司。

台灣農林每年都以自然農法,逐一復耕台灣北、中、南區自有茶園,也從越南進口茶葉,然市場消費者對越南茶始終有疑慮,兩年前毅然決然停止進口,製茶產量也從1,000多噸,驟降至200~300噸,適巧得知台鳳公司屏東老埤農場有意尋找買主,因此購入開闢成茶園,分階段種植800萬株茶苗,預計1年後可開始收成,6年後產茶量可達3,博客來網路書局000噸。

目前台灣農林導入資策會的神農產銷平台,先將所有資材入檔,包括農藥、肥料、農業機具與人力,便於管理,後續也會將種植過程遭遇的狀況,諸如病、蟲、草害管理,天氣與濕度變化,土壤特質、作物品種及生長狀況,全部都匯入系統當中,經過分析,再進行規劃編程,讓人力可達最佳化管理。

除了大規模種植,需要智慧生產系統,製茶過程也需要數據輔助。茶葉與蔬果不同,蔬果採收即可販售,茶葉採收後,還需要經過加工製茶過程才可以出貨,期間包括氣溫、濕度與老師傅的經驗,都會影響製茶品質。

製茶經驗與手藝需要時間累積,更需要下苦功,過去老師傅是看天做茶,茶菁不同、品種不同,都有不同的製法,也需留意濕度與溫度變化,吹南風或北風,做茶的方式都不一樣。比如烏龍茶或東方美人茶,製茶過程中,多久要浪茶?甚麼時候開始炒茶?這些都記在老師傅的腦子裡,現在年輕人卻不想學,被兇兩句就跑了,如何傳承也是個問題,若能透過大數據,就能累積老師傅的經驗,避免傳承中斷。

台灣農林攜手資策會,期望未來能從前端的採收,到後端的製茶,最後到產銷與生博客來書店網路書局產履歷建立,都能藉由大數據分析,達到最佳化生產,期盼達成以投入最少資源,卻能生產更多好茶的目標,在享有百年製茶美名的台灣,創造新的產茶、製茶典範,為已有千年歷史的茶產業,注入新的生命力。(本文由台灣農林茶葉處經理鄧志民口述,記者陳泳丞記錄整理)

(工商時報)


1C4CD8574271E686
arrow
arrow

    cathyl8x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